第一,發展了中華傳統戲曲理論。著《曲話》二卷,提出“曲之為道,發人深醒”“作曲需體貼人情”“最忌情理之外”的戲曲創作中應堅持的基本原則;編刊《劇話》二卷,《序》中定義了戲劇的“教化”與“風醇俗美”對于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回答了“劇者何?戲也,古今一場戲也”這一文藝命題;其“今日為他人寫照,他年看我輩登場”之戲劇觀,論之精辟,前無古人。
第二,于家辦伶班,培養梨園弟子?!跋壬鷮嵦K產,弟子盡川孩。書僮兼伶僮,英才雜俊才。小中堪見大,此亦費栽培”“歸來只在梨園坐,自敲檀板課歌僮?!?/p>
第三,移植劇目,編寫劇本。在“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浪潮中,湖廣、江西、江浙、閩、粵、陝西等地方戲曲隨之入川。作為四川羅江土著的李調元,少小時就鐘情家鄉社戲,種下戲根,其在十五歲時所吟(《雜詩》八首之三)“人生一小天”是為他戲曲論的發端。十八歲問學浙江受到昆曲濡染,尤喜明末浙江戲曲大家李漁之作。二十四歲回川歲科考試一等,被選送到成都錦江書院讀書,課余曾與學友戲“傅粉涂朱滿面描”;中進士入翰林官吏部鐘情于花雅兩部,與譽為乾隆時期的第一戲曲家、翰林院編修蔣士銓交,與進京的四川名鈴魏長生探討唱腔與演技;廣東學政任上沉潛少數民族歌謠,輯著《粵風》;歸居羅江后,致力于各戲種在川的融合,移植古典及時人名作劇目十余種,創(改)編《春秋配》《梅絳褻》《花田錯》《苦節傳》四種。
第四,推進川劇的形成?!皼r有笙歌蛙兩部”,在綿州及川西壩子“逾州越縣”進行演出,除自編自導外,還常串演角色。其所騎毛驢也通曉音律,當聞弦歌鑼鼓之聲,便用前蹄踏著節拍,嬌態可掬。李調元辦有雅部、花部兩個戲班,“分別排演雅部、花部劇目,開“昆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腔共合之先河,不斷推進戲曲的川化與創新。在李調元的推動下,四川名伶魏長生等紛紛響應,歷經百余年之發展,逐漸形成“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同臺的川劇。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戲劇家盧前的《明清戲曲史》對李調元戲劇創作作了專門介紹。民國三十二年(1943),《戲劇月報》刊發黃藝剛的論文《川綁子的導源人李調元》,論證了李調元在川劇形成中的成就及地位。
![]()
地址:德陽市羅江區潺亭水城
電話:13281530138 郵箱:yxbsc@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