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二年(1767)涪江大溢,沖毀綿州城。三十四年(1769)以羅江為綿州本州,撤羅江縣,將原本州(今綿陽市涪城區、游仙區)并入,次年遷州治于羅江城,舊州改金山驛。羅江改州后,蜀道古城羅江,經濟快速增長、社會安定、文化繁榮,下北街戲園笙歌達旦,夜無虛日。從新綿州走出的花部名角于三元、王升官,乾隆四十七年(1782)前后,先后進京演出,名噪京師。清乾隆戲劇評論家吳長元在所著《燕南小譜》中評各省進京名角時寫道:四川綿州(羅江)人于三元“巧笑蠻身,工于嫵媚”“《背娃娃》一出,頗為傳神”,有詩二首相贊云:“舊雨微歌喜共談,阿儂嬌艷阿誰憨。絕憐野草關春意,薺菜花開三月三?!薄皞魃褚怀觥侗惩尥蕖?,村婦癡頑笑語嘩。薄酒中人粗布暖,錦幃春色屬誰家?!彼拇ňd州(羅江)人王升官:“妙齒小身,容儀修潔”“聲技之佳,頗為觀眾所償?!毕Ф嗣刖煏r李調元以遭誣下獄,不二年贖歸鄉梓,失之交臂。乾隆五十年(1785)至嘉慶七年(1802)綿州遷回舊州止,主持四川文壇的泰斗、罷官改休致(退休)的李調元居于城北三十里故居,在編刊四川有史以來第一部食譜《醒園錄》,提出“飲食無細故”論,倡導美食“常珍”說;潛心著述、續刻《函?!返耐瑫r,課教伶僮,組建花、雅戲班兩部,搬演李漁《十種曲》、蔣心馀《冬青樹》等,又改編并自導《春秋配》《梅絳褻》《花田錯》《苦節傳》等彈戲四大本。在李調元主張入川各戲種與川調融合的推動下,新綿州成為省城成都之外蜀文化的副中心,為川中舉貢生員所景仰,官宧士紳、名流雅客多往訪,游新綿、品美食,聽演戲曲。時,凡名流入蜀必至新綿州,至必有詩。
民國時期,深受李調元戲劇文化熏陶與濡養的羅江,境內較有名的川劇戲班有略坪鄉的杰英科社、蔣方谷的文聆劇部,金山鄉毛線五的金玉班等。民國16年(1927),新盛鄉廖志安組織科社,招收近鄰鄉村50余名青年學演川劇。民國27年(1938),羅江縣自幼愛好川劇的鄢家鄉人王國仁(本名黃柏壽,因“抗日戰爭”爆發諧“亡國人”音改名王國仁),他不顧父親反對,毅然從成都美術??茖W校肄業到成都三益公川劇團拜川劇名丑鄢炳章學藝,后以襟襟丑聞名川西。民國34年(1945)前后,王國仁自編自導自演了《獸宮虎俠》《蜀山劍俠》《血滴子》《盤絲洞》《紂王無道》等大中型川劇劇目,在燈光、道劇、布景、唱腔、音樂、化妝等方面作了大膽革新。
新中國建立后,王國仁入德陽縣川劇團,搬演了《魚腹山》《闖王進京》《戰宛城》,還將現代歌劇《白毛女》改編為川劇演出。1953年,王國仁調西康省雅安川劇團,改編了《珍珠塔》等劇目并在全省匯演中獲獎。1960年,王國仁調四川省川劇團,不久調省川劇學校任教,潛心于川劇表演藝術研究和教學。1961年10月,王國仁不幸患肝癌病逝。王國仁在丑角行當中獨樹一幟,深受觀眾喜愛。他塑造的《告貧》中的邱旺、《罵相》中的孫家二、《勸夫》里的邱元順、《碧波紅蓮》中的龜相、《紅杜鵑》中的皮治幫、《柯山紅日》中的麥立生等各具特色的藝術形象,膾炙人口,極富藝術魅力。成都川劇界稱其為“紅燈教主”,與川劇表演藝術家陳全波等人譽為川劇“四大名丑”。這一時期的1951年,羅江縣經四川省文化管理局批準,組建了同樂川劇團(1959年3月撤銷羅江縣后同樂川劇團并入德陽縣川劇團),劇團培育出川劇名旦沈先鳳;1953年,12歲的羅江縣通江鄉鼓泉村人尹華宣進入德陽縣川劇團學藝,以演武生名于川,“文革”后歷任德陽縣、德陽市川劇團團長,曾率團出訪前蘇聯演出,1995年在什邡市演出時突發疾病,卒于藝。1980年代初,李調元故里文星公社(今調元鎮)人李才友曾組建了一個川劇班,一年后因經營不善而解散;1980年代起羅江鎮(今萬安鎮)成立了川劇玩友協會,常年在公園壩戲臺進行川劇座唱,間或演出折子戲,成為遠近聞名的戲窩子。
1996年羅江復縣后,羅江鎮川劇玩友協會改羅江川劇玩友協會(后改羅江川劇協會),常年在鎮老年大學活動。2006年3月中國?羅江詩歌節期間,縣文化旅游體育局、調元鎮政府邀請德陽市川劇團創編的川劇《文豪還鄉》在李調元讀書臺進行了實境演出,受到來自全國各地60余位著名詩人的高度評價。2006年12月,四川省民俗學會與羅江縣政府共同舉辦了“四川省第一屆李調元學術研討會”,研討會開設了《李調元與川劇》專題,會后結集由巴蜀書社出版了《李調元研究》一書。2012年至2013年,縣文化館邀請時為德陽市川劇團國家二級演員的李喬松先生與羅江房地產開發商合作,籌辦“翰林班”,曾在縣城潺亭水城戲臺演出數場,整理編排了李調元《春秋配?掀澗》一折,后因企業不景氣,“翰林班”停辦。2012年羅江縣文化廣電體育新聞出版局與四川省民俗學會李調元研究專業委員會合作,編成《李調元著作選》一書,《選集》收入李調元《童山詩選》《蠢翁詞》《雨村詞話》《雨村賦話》《雨村曲話》《雨村劇話》《弄譜》七種,2013年3月由巴蜀書社出版。2014年,羅江縣政府與四川省民俗學會在羅江香山鷺島舉辦的第二屆李調元學術研究會,亦設《李調元與川劇》專論,會后結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調元研究(二)》一書。2014年,縣川劇愛好者張孝碧等組織了20余人的金鳳凰川劇隊,在羅江古城南街租賃舊廠房設茶座以堂會形式進行演出,常邀請周圍市縣(區)知名川劇演員登臺獻藝,長期堅持。
![]()
地址:德陽市羅江區潺亭水城
電話:13281530138 郵箱:yxbsc@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