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羅江進士李化楠就撰寫了一部飲食專著《醒園錄》,于乾隆末,由其子李調元編刊成書,書中詳細的記載了風干雞鵝鴨的制作方法——“將雞鵝鴨如法宰完,去腹內,”“用手掌打四五次,然后將鹽炒熟擦上,”“但肉厚處,當剖開,加米醋少許。又,或起先竟不用鹽腌,宰完時,剖開肉厚處,用豆油、面醬、酒醋、花椒之類,和汁刷之熏干,不時取出,再刷更佳?!边@種傳統腌雞鵝鴨的方法,就是醒園風干雞鵝鴨最初的制作工藝。
乾隆末,李調元刊行《醒園錄》后,嘉道年間,李氏后裔據萬卷樓本翻刻;光緒時再次重刊?!缎褕@錄》一經刊行,川人傳抄者甚夥,迅速得以傳播。
《醒園錄》里風干雞鵝鴨的制作方法解決了當時的物質匱乏時期需求,食物的長時間儲存問題,同時也讓肉質有腌、熏后的獨特香味和口感,得以在羅江境內民間廣為流傳。
當代少有制作,現傳承的羅江風干雞在制作上略有改進。
羅江風干雞的加工技藝源自乾隆年間羅江進士李化楠及其子李調元編著的食品專著《醒園錄》“風雞鵝鴨法”。羅江以江名縣,濘、灅二河縈繞境北,羅紋相蹙匯繞城東縱流區境,沿江百姓素有飼養雞鵝鴨等家禽,又羅江地處成都門戶金牛古道沖要,商旅繁榮,《醒園錄》刊行推進了羅江飲食業的發展,風干雞便于儲存和攜帶,具有獨特的風味,民國時風干雞在羅江十分暢銷。當代因加工的繁雜,瀕臨失傳。2016年,羅江人張玉霞在羅江古城開辦了醒園食府,走訪羅江民間,參照《醒園錄》所載,與廚師劉海東反復研制,發掘和傳承了這一技藝,被羅江區列為打造川菜之鄉推出的地方特色美食食品之一。
風干雞制作技藝,始載于清代乾隆年間羅江人李化楠李調元父子編著的《醒園錄》食譜,清末至民國在羅江城鄉廣為傳布。當代瀕臨失傳。2016年,羅江醒園食府業主張玉霞與廚師劉海東在羅江民間制作技藝的基礎上按照《醒園錄》所記進行整理發掘,傳承了羅江這一兩百多年的風干雞加工技藝。
加工方法獨道,形干扁,色爽美,食之干香,咀嚼感口回味無窮,手撒切塊、佐餐、佐酒、零吃皆誼,為川菜“常珍”的佳品。
依據清代乾隆年間羅江人李化楠李調元所著《醒園靈》,尋訪現代羅江鄉村風干雞制作技藝,整理、傳承的羅江地方傳統特色川菜“常珍”菜品。既具歷史、文化價值,又具有食品科學研究價值。
羅江風干制作始于清代乾隆年間,盛于清末民國時期,上世紀末瀕臨失傳。
![]()
地址:德陽市羅江區潺亭水城
電話:13281530138 郵箱:yxbsc@163.com |